柴可夫斯基 - 1812 - TELARC
最近開始聽古典樂,H學長說怎麼不去聽聽1812,我想起我那遠久以前寫過的筆記。
Peter Ilyich Tchaikovsky
1812 Overture, Op.49 12:23
Kiev Symphony Chorus, Roger McMurrin, director Children's Choir of Greater Cincinnati, Robyn Reeves Lana, director.
Warning:
The cannons of the Telarc Ditital 1812 are recorded at a very high level. Lower levels are recommended for initial playback unitil a safe level can be determined for your equipment.
Erich Kunzel, Cincinnati Pops Orchestra, TELARC
時間 Mon Jan 7 2002
手上這片1812是真實炮聲的版本,因此才會有上述的warning。這部作品寫於1880(or 1881)年,獻給為慶祝擊敗拿破崙侵俄戰爭,而修建的莫斯科大教堂的落成典禮。全名為:「用於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禮,為大樂隊而作的1812年莊嚴序曲」
這首曲是柴可夫斯基應他的老師尼古拉.魯賓斯坦之請而作,目的是慶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,而這座教堂曾在1812年法俄戰爭中被戰火焚毀。另一說是此曲為莫斯科藝術工業博覽會而寫。
1812年,拿破崙率領60萬大軍入侵俄國,企圖在短時間內殲滅俄軍,佔領莫斯科,並迫使俄國投降。「1812」序曲則是根據1812年的戰爭史實寫成的一部管弦樂作品。柴可夫斯基在這首序曲中層次分明地敘述了1812年的這一事件,包括俄羅斯人民原來的和平生活和隨後發生的不安和騷亂,俄法兩軍的會戰,以及最後俄國擊潰法軍,俄羅斯人民慶祝勝利的狂歡情景等。
一開始是聖音般的古老讚美詩,很平和的感覺,緩慢而沉穩的詩歌在吟唱,由定音鼓的重擊開始導入了緊張的氣息。滋長的不安與浮動的音律在傳遞,接著的節奏漸加快,帶入一個小高潮。
約4分左右時的木管節奏不斷的反覆,這一段我還挺喜歡的,感覺是很整齊的行走,然後突然的修止符,接著的是對比的快板,整個感覺和精神會被緊張得帶起來。
在對峙以後的法國國歌馬賽曲似乎代表著法國的軍隊的入侵,戰爭的高潮至此白熱化,在馬賽曲以後沉下來的後續接著是俄羅斯味道的民族曲風,以對比的感覺來呈現兩國對戰與俄國人民的心情。
詩唱、馬賽曲、俄羅斯風格的曲子又再次依序出現,馬賽曲的音律變快,而且漸漸的轉低慢慢的轉成俄羅斯的曲風,又出現俄曲吟唱,再次的馬賽曲至12分半時,砲聲出現,終場合唱「光榮頌」的主題,然後是重點的十一聲砲聲與歡欣的音樂中隆重結尾。我的感覺是法國的入侵攻勢已經漸漸的被俄羅斯消弱至無,俄國人民的歡欣鼓舞洋溢其中。
從頭到尾的感覺是起伏不定的,整個心情被調上調下,音樂的張力非常足夠。不過這首要先了解歷史背景才能夠比較了解那種感覺,中間以馬賽曲代表法國軍隊,以俄羅斯味道的曲調代表整個大俄羅斯民族的精神,對比的相峙,鮮明的高低調性,明顯的表現出入侵與反抗。最後的結尾讓我非常的感動,從12分半的砲聲開始,可以感受到戰爭已經決定了勝負,法軍的節節敗退,俄羅斯人民的精神,以及那種抵禦外侮成功的狂喜,結束時的心情是激昂且興奮的。
1812序曲用真實砲聲錄音的版本不少,此曲一直被當作是測試發燒片。這首序曲除了運用正常管弦樂編制的樂器外,還動用了軍鼓、大砲、大鐘等超常樂器在內,在序曲的結尾處還另加了一支軍樂隊,以期收到熱鬧和生動的效果。不過古典樂我接觸的不多,也沒辦法比較版本。
手上這版是TELARC出品的1812序曲,指揮是Erich Kunzel,樂團是Cincinnati Pops Orchestra,其實若是比較上而言,這張的的指揮和管弦樂團可能不是一般評比表現最好的,不過砲聲是真的,一邊聽一邊寫心得,很怕我的喇叭會壞掉。:)
Peter Ilyich Tchaikovsky
1812 Overture, Op.49 12:23
Kiev Symphony Chorus, Roger McMurrin, director Children's Choir of Greater Cincinnati, Robyn Reeves Lana, director.
Warning:
The cannons of the Telarc Ditital 1812 are recorded at a very high level. Lower levels are recommended for initial playback unitil a safe level can be determined for your equipment.
Erich Kunzel, Cincinnati Pops Orchestra, TELARC
時間 Mon Jan 7 2002
手上這片1812是真實炮聲的版本,因此才會有上述的warning。這部作品寫於1880(or 1881)年,獻給為慶祝擊敗拿破崙侵俄戰爭,而修建的莫斯科大教堂的落成典禮。全名為:「用於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禮,為大樂隊而作的1812年莊嚴序曲」
這首曲是柴可夫斯基應他的老師尼古拉.魯賓斯坦之請而作,目的是慶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,而這座教堂曾在1812年法俄戰爭中被戰火焚毀。另一說是此曲為莫斯科藝術工業博覽會而寫。
1812年,拿破崙率領60萬大軍入侵俄國,企圖在短時間內殲滅俄軍,佔領莫斯科,並迫使俄國投降。「1812」序曲則是根據1812年的戰爭史實寫成的一部管弦樂作品。柴可夫斯基在這首序曲中層次分明地敘述了1812年的這一事件,包括俄羅斯人民原來的和平生活和隨後發生的不安和騷亂,俄法兩軍的會戰,以及最後俄國擊潰法軍,俄羅斯人民慶祝勝利的狂歡情景等。
一開始是聖音般的古老讚美詩,很平和的感覺,緩慢而沉穩的詩歌在吟唱,由定音鼓的重擊開始導入了緊張的氣息。滋長的不安與浮動的音律在傳遞,接著的節奏漸加快,帶入一個小高潮。
約4分左右時的木管節奏不斷的反覆,這一段我還挺喜歡的,感覺是很整齊的行走,然後突然的修止符,接著的是對比的快板,整個感覺和精神會被緊張得帶起來。
在對峙以後的法國國歌馬賽曲似乎代表著法國的軍隊的入侵,戰爭的高潮至此白熱化,在馬賽曲以後沉下來的後續接著是俄羅斯味道的民族曲風,以對比的感覺來呈現兩國對戰與俄國人民的心情。
詩唱、馬賽曲、俄羅斯風格的曲子又再次依序出現,馬賽曲的音律變快,而且漸漸的轉低慢慢的轉成俄羅斯的曲風,又出現俄曲吟唱,再次的馬賽曲至12分半時,砲聲出現,終場合唱「光榮頌」的主題,然後是重點的十一聲砲聲與歡欣的音樂中隆重結尾。我的感覺是法國的入侵攻勢已經漸漸的被俄羅斯消弱至無,俄國人民的歡欣鼓舞洋溢其中。
從頭到尾的感覺是起伏不定的,整個心情被調上調下,音樂的張力非常足夠。不過這首要先了解歷史背景才能夠比較了解那種感覺,中間以馬賽曲代表法國軍隊,以俄羅斯味道的曲調代表整個大俄羅斯民族的精神,對比的相峙,鮮明的高低調性,明顯的表現出入侵與反抗。最後的結尾讓我非常的感動,從12分半的砲聲開始,可以感受到戰爭已經決定了勝負,法軍的節節敗退,俄羅斯人民的精神,以及那種抵禦外侮成功的狂喜,結束時的心情是激昂且興奮的。
1812序曲用真實砲聲錄音的版本不少,此曲一直被當作是測試發燒片。這首序曲除了運用正常管弦樂編制的樂器外,還動用了軍鼓、大砲、大鐘等超常樂器在內,在序曲的結尾處還另加了一支軍樂隊,以期收到熱鬧和生動的效果。不過古典樂我接觸的不多,也沒辦法比較版本。
手上這版是TELARC出品的1812序曲,指揮是Erich Kunzel,樂團是Cincinnati Pops Orchestra,其實若是比較上而言,這張的的指揮和管弦樂團可能不是一般評比表現最好的,不過砲聲是真的,一邊聽一邊寫心得,很怕我的喇叭會壞掉。:)
留言
張貼留言